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访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来源:新华网 2024-08-06 16:44:2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如何看待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下一步,怎样推动落实生态文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任务?新华社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问:如何看待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成果?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统筹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得到全面压紧压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会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答:《决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文明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动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任重道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影响高水平保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须更加重视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执行力,有利于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参与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的迫切需要。面对世界性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生态环境战略、国际和外交战略协同性,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重点从4方面推进实施改革任务

  问: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生态环境部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推进?

  答:《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3个方面提出系列改革举措。我们将坚决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任务举措落实落地,重点从4个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责任体系。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健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健全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

  二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我们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三是健全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我们将切实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的外部统一监管。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

  四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我们将着力构建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更好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

  问:《决定》要求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

  答: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仅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方法论和根本方针,也是生态环境部门立足职能职责、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将全面准确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更高标准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精准治污,要求我们强化精准思维,做到精准施策。要善于把握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主攻方向。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要求,结合气象条件、人为活动等因素,把握好平时治理和重点时段治理的关系,更多地把功夫下在平时,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争取主动、留有余地。同时,注重用数字说话和决策,尽可能精细测算每项治污措施的预期减排量和环境质量实际改善成效,把每项措施、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搞扎实、搞精细,以求实现最佳治理效果。

  坚持科学治污,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自觉按照规律办事。要科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溯源结果分析,结合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对症施治,提升治污成效。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合理设定治理评价标准,采用不同治理方式,利用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坚持依法治污,要求我们必须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及时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进一步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深入落实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任务,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不断完善公益诉讼,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新华社记者高敬)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2024年08月06日 16:44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024年08月06日 16:4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

2024年08月06日 16:39

推动行业和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2024年08月06日 16:26

10年过去了,废墟上早已建起安全、美丽的新家园。

2024年08月06日 16:23

楚雄州有9个品牌上榜,其中,有7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过亿,大姚核桃、元谋番茄、楚雄牛肝菌品牌价值超过十亿元。

2024年08月06日 16:21

8月5日,全省防汛救灾工作调度视频会议在昆明召开。

2024年08月06日 16:10

近日,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云南省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措施补助标准》。

2024年08月06日 16:08

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叠加,赋予了云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4年08月06日 16:07

项目数量、吸纳就业人数、群众收入均大幅提高,以工代赈成效明显。

2024年08月06日 16:0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